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

展覽▊受控的破壞。莫妮卡.布維格 Monika Brugger

以為不再流行的別針,告別小時後對服裝的記憶,在多年多年後的展場裡,它穿著華麗無比的白色禮服,在聚光燈下頭頂著有羽毛的誇張帽子,向我點頭致意。

控制與破壞,堅硬與脆弱,穿刺與不穿刺,繡框內的破壞與繡框外的無為,這裡用非常簡單的訊息,表達對立與衝突的可能,我們又從這些細微之處,揣測創作者想突顯的思想。

展覽地點在有此藝說工藝家們的母校:國立台北教育大學。原本為了拍攝吹製玻璃的過程特地過去,但無奈玻璃窯不賞臉溫度不足,反倒有機會一窺「失控的破壞」,說真的,若不是時機巧妙,能在週間五點前去看展的人,除了學生之外還真不容易~:P

展覽的作品件數很少,在視覺上最吸睛的,莫過這件名為「脆弱」的別針,在光的投射下,影子細緻的彷彿雷絲般,甚至有薄透如蟬翼感,金屬的重量與厚度,在細細小小的摟空後,原本的材質特性被顛覆,抵禦用的金屬盔甲,成了脆弱需要被保護的內心...

既然這是別針,既然沒有針,那該如何佩戴?旁邊的黑色圈圈即是正解!利用有彈性的橡圈,從衣服背面把布料塞進飾品,一個在衣服上的簡單卡榫出現了~這個設計真是發人微笑,多少女生因為捨不得別針穿刺衣服而從不考慮,沒想到別針可以無針,早已習慣的穿刺行為被取代的同時,也訴說,歷史已久的生活物品,可以有重新思考的空間。

Monika Brugger

另一項忍不住駐足的作品,是縫上紅色珠子的上衣。

如果工藝在嘗試探討物品與人的關係,飾品可以肌膚相親的掛在脖子、戴在耳垂、穿進手指,也可以依附在服裝媒介,別扣在胸前、繡在布上,那麼裁縫將不只是完善衣服的功能,也能探討一樣的問題,衣服與衣服上的與人之間的關係。

視覺上的訴說,很直覺,傷口與血,有趣的是藉由這些模仿血的珠子,反而突顯對人體的感受,已經不自覺的轉換到衣服上,沿著衣領交界處出現的紅線與紅珠子,能順利的導引出刎頸血痕,衣袖交界下緣出現聚集的紅珠子,能帶入腋下受傷滴血的感覺。原本衣服的裁剪是為了符合人體形態,但我們長時間見到的是穿著服裝的人,對衣服的形態,已經比人體的形態更熟悉,熟悉到,衣服上的符號能取代身體,釋放出身體的訊息...(有點類似恐怖片充滿了暗示XD)


從國中畢業後,這是我第二次見到繡框。可能是主題的引導,繡框好像是控制破壞的柵欄,從事刺繡時,繡框內才是舞台,繡框內才是關注的重點,繡框內才是價值所在,但反過來說,一針針的刺繡也是對衣服的破壞,而繡框正是控制破壞的拒馬,繡框外才是風平浪靜的完整與美好。

展覽提供了有趣的觀點,看待裁縫與別針,也或許裁縫與別針都不是重點,重點在無所不在的破壞,與創造,無所不在出於角度差異的定義與價值評判,如果連身上衣服的縫線都有蛛絲馬跡,思考能演繹出的生活行為與物品還有多少未知?



展覽只到週五(1/13),開放時間是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,適合午茶點心時間的小展覽,經過科技大樓站不妨去走走,對了,展覽室門口的中庭大樹上,站了兩隻疑似裝置藝術的大鳥,如果你也看到,那是活的鳥!(看它個十分鐘,會神不知鬼不覺的轉面)


Monika Brugger策劃的當代陶瓷飾品設計巡迴展「肌膚上的微土」,正在鶯歌陶瓷博物館展開,展出18位藝術家140件陶瓷創作,時間到2月5號!陶博館春節時間初二(1/24)開始正常開放,適合在吃太飽的歡樂年節後,出門走走發現創作者藏在飾品中的奇異思維,作為開工時的靈感泉源~^^

肌膚上的微土